半個世紀的集體回憶
説起了元朗美食,坐立於元朗炮仗坊的國記,於半個世紀前開創了元朗第一家以店鋪型式經營的元朗粥店,為元朗老子號之其中一家。當時,售賣粥品的大多是以小販檔攤形式爲主。今天,幫襯的顧客們已經由當年的年輕人演變為人地的爺爺嫲嫲。一如以往日復日地帶著他們的仔仔孫孫每天來到幫襯。有的,是剛從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荷蘭等地回來,剛下飛機就來了。有的卻是臨去機場前,買了十幾個蛋黃鹹肉粽回到國外去。這就是每天在國記上映的一幕幕情景。
小時候問媽媽爲什麽店鋪那麽殘舊還不裝修,好讓客人坐得舒適一點。
媽媽:來到我們店的很多都是認識了好幾十年的老街坊老朋友,他們從少就來幫襯到大。有些已經移民去外國好幾十年了。他們回來食的不單純是我們家的粥,而是他們在我們家的店能夠尋找當年的回憶。如果我們重新裝修,弄得富麗堂皇,你是對的,客人可以坐得比較舒適,他們卻也找不到從青葱歲月到現在的各種回憶情懷了。
當時的我不太明白媽媽所說的是什麽意思,現在我懂了。
但是,眼見香港多區的老店隨著時代的巨輪一家又一家的消失時均有感慨。童年時的各種事物,各種回憶,也許最後還是只能變成了追憶。如今面對著經濟迅速的變化和社會急劇的變遷,這種老店的存在將來是否繼續有人問津?會否慢慢或瞬間消失呢?